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直播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网艺云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吴普特:向世界推广旱区农业的“西农”方案

2023-05-19 09:23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焦梦 实习记者 吴坤纯)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培养青年创新人才?中国的旱区农业技术和方案如何通过南南合作惠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助力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危机?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网记者专访了在京参加中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知识共享国际论坛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普特校长。

中国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来一直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培育青年人才。您能否介绍一下西农的创新做法?

吴普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1934年建校之初就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当时叫“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就是经营国家之本,解决民生的问题,用崇尚科学的方法,坚持产学研的初始理念,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建校的过程中,提出了“未建系组,先建场站”。也就是系和研究所还没有成立起来的时候,先建农业技术试验示范站。因为农业科学是一个应用性、生产性特别强的科学,你仅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没有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锻炼、认识和实践,这些知识是很难消化的。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学习,还要把课堂学习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学校一直坚持的一个传统。近几年来,我们创建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在政府推动下的一种农业科技新型推广模式。

我们从陕西到西北到全国,现在我们又到“一带一路”,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建了八个试验示范站。建设试验示范站的目的是什么?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人才培养,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我们的试验示范站都是在区域的主导产业区建设,通过解决区域主导产业的问题来强化我们的科学研究。有的放矢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以后,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经过检验,农民欢迎,取得了实际的效果。把这些知识再融会到教材之中,让我们的学生再到生产田间去锻炼。所以说我们的试验示范站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是“五位一体”的。这个试验示范站包括人才培养的功能、科学研究的功能、还有社会服务的功能、技术培训的功能,还有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功能。这样一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方式,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能够了解农村、了解农业、了解农民,同时也能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学的知识是比较灵活的。既要重视课堂学习,也要重视生产实践。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有了这样一种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又知农爱农而且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那我想不愁我们国家实现不了农业强国,他们也必定会成为建设我们国家农业强国,推进我们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甚至会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一个办学特色。因为从建校之初起就是“未建系所,先建场站”,特别重视实践教育。

中国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农业领域的南南合作。您如何看待西农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推动南南合作的成果,将来有何下一步规划,特别是在全球层面推广旱区农业方面有何期待?

吴普特:南南合作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仔细分析发展中国家,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南南合作国家大部分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也就是分布在旱区。旱区农业发展是特别有潜力的一个区域。

以西北地区为例,它拥有全国14%的耕地,但是粮食的总产量只占全国的7%,占到全国的7%说明有潜力。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个视野再往外看,看看中亚五国。中亚五国现在也是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它的面积是我们国土面积的40%,但是他们的人口只有我们的5%。更重要的是,它的粮食单产很低,只有70-80公斤,这说明有很大的潜力。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推动下,我们首先和埃及进行了紧密的合作,推动了埃及节水农业包括小麦生产的发展。

下一步,我们还想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支持下,看看能不能在中亚能做出一些新的成绩。2016年,我们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当时我们意识到中亚五国有较大的粮食生产潜力。从理论上来讲,我们的技术如果传过去的话,这个地区至少有粮食翻两番的潜力。现在总产是0.5亿吨,翻一番就是1亿吨,翻两番就2亿吨,这就是1.5亿吨的增长潜力。

1.5亿吨是个什么概念?我们现在全球大概有8.2亿的人口处于饥饿状态,至少可以解决50%以上的人口吃饭问题,因为粮食安全的标准就是400公斤。为联合国消除饥饿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的实现,我们能够做出贡献。在旱区农业这方面,能不能把这些国家的潜力把它挖掘出来,这对消除饥饿,实现人类零饥饿有重要作用。

南南合作方面,我们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是旱区农业。我们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基础,有比较好的经验。应该在这方面合作,共同推进零饥饿来做我们应有的智慧,做我们的贡献。如何把我们中国旱区农业的技术,通过南南合作平台传递,共同解决人类的零饥饿问题。

中国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南南合作知识共享伙伴倡议”支持方之一,您认为在南南合作知识分享方面应如何加强伙伴关系?

吴普特:首先,我们要沟通,要交流。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很多,包括合作研究、技术培训、人员互派等等。我觉得首先要沟通,要知识共享。

第二,我们要加强合作。共同找出需要我们真正解决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把我们研究的知识、研究的技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模式,然后做出示范,在示范的基础上形成固化的标准来向全球或者说南南合作地区来进行推广应用。

最终,要通过知识的分享来解决我们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特别是粮食安全的问题。消除饥饿的问题,消除贫困的问题。我也希望这个平台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责任编辑:刘梦雅】
返回顶部